【科普在线】医生,我要做精查胃镜吗?
文|消化内科 张观坡 郑锦
患者:“医生,我刚做的胃镜报告单上建议进一步完善精查胃镜?那我这次做的胃镜是粗查胃镜吗?”
张医生:“不不不,您误会了。”
近年来,随着胃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新名词“精查胃镜”逐渐走进百姓生活中,那么什么是精查胃镜?精查胃镜与普通胃镜有什么区别?哪些人需要做胃镜精查呢?
一、什么是精查胃镜?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精查胃镜是相较于以往的普通白光胃镜的一个概念,这并不意味着以往的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就是“粗查胃镜”检查。精查胃镜是胃镜下精细放大染色检查的简称。精查胃镜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提高早期胃、食管癌的诊断率。精查胃镜使得早癌的检出率取得重大突破,既有益于早癌的发现,又能指导早癌的治疗。
二、为何要进行胃镜精查?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二位,胃癌诊断和治疗时机与预后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仍小于30%,然而早期胃癌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胃癌患者至关重要。
常规的胃镜检查一般应用的是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时间通常5-10分钟,这对于发现普通的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中晚期胃癌等“显而易见”的疾病已足够,但对于早癌这类“扑朔迷离”的病变的诊断就显得力不从心。其中一个原因是早癌的黏膜变化细微,与普通的黏膜糜烂、炎症很难区别,难免造成部分早癌在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时很难辨别清楚,甚至被遗漏。
精查胃镜通过胃镜检查同时进行电子放大、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等方法,使在普通白光胃镜下难以发现的黏膜的细微变化进行高倍放大,有利于早癌和普通的黏膜糜烂、炎症进行区别,以避免早癌的漏检,还可指导靶向活检,使活检病理更加准确。有时需要在胃镜下对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进行“地毯式搜索”,一旦发现可疑病灶,再针对性地进行染色、放大、精准活检等手段,使消化道内的各种组织看得清清楚楚(如微血管网结构、微腺管结构等)。因此,“精查胃镜”的检查的时间会延长些,一般约15-30分钟。
在费用方面,精查胃镜的费用相较于普通白光胃镜的检查费用明显增高,因此,临床上依然是建议对患者进行普通白光胃镜筛查,对有需要的患者再进一步完善精查胃镜检查,才符合经济效益。
三、常见的精查胃镜技术包含哪些?
1、色素胃镜
色素胃镜是在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的基础上,将色素染料喷洒至需观察的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对比更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和活检的准确性,提高活检阳性率;并可对早癌的边缘和范围进行较准确的判断,以提高胃镜下黏膜切除的完整性。色素胃镜使用的染料很多,主要包括靛胭脂、亚甲蓝、乙酸和肾上腺素,必要时可混合使用。
2、电子染色胃镜
电子染色胃镜可不喷洒染色剂就能显示黏膜腺管形态的改变,从而避免了染料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对病变的错误判断,与色素胃镜相比,电子染色胃镜还可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并能在普通白光胃镜和电子染色胃镜之间反复切换对比观察,操作更为简便。常见的电子染色胃镜包括窄带成像胃镜(NBI)、蓝激光成像胃镜(BLI)以及联动成像胃镜(LCI)等。
3、放大胃镜
放大胃镜可将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可观察黏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尤其是与电子染色胃镜相结合,黏膜特征显示更为清楚,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电子染色胃镜结合放大胃镜检查,不仅可鉴别黏膜病变的良、恶性,还可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有助于指导胃镜下早癌切除范围的评估。
四、精查胃镜检查前有哪些需要准备?
1.检查前应禁食≥6h, 禁水>2h,有梗阻或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必要时应洗胃。
2.检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口水, 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检查前10min给予患者口服祛黏液剂 (如链霉蛋白酶) 和祛泡剂 (如二甲基硅油、西甲硅油) , 以清除胃内黏液和气泡, 可改善胃部视野, 有利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4.检查前5min给予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或1%利多卡因胶浆5~10 mL含服, 或咽部喷雾麻醉。有条件的医院在麻醉师配合下使用静脉镇静或麻醉, 可提高患者对内镜检查的接受度。
五、精查胃镜的适用人群
凡普通白光胃镜下疑癌的病灶,如食管红斑、食管白斑、食管黏膜粗糙、食管糜烂、血管纹理消失等;胃黏膜糜烂或隆起、色调改变,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不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食道早癌、胃早癌ESD术后复查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精查。
总之,“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精查胃镜技术的发展,使早癌的检出率大大提升,医生会根据普通胃镜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并合理提出是否需要进一步行精查胃镜的建议,早癌的早诊早治意义重大。
·END·